全书各篇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五)走出小书斋,知行相印证。学术类书籍既有纯粹理论著作,也有经世致用之作。《乡土中国》就是一部能够用来指导实践的著作,学生读这类著作不能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印证书中学到的知识。为此,我们提出四组问题供学生讨论,特别强调要根据生活经验做出解答:1.《乡土中国》一书中的那些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相符合?2.《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哪些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相悖离?3.孝通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认识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中国社会随后几十年的发展符合作者的预期吗?4.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我们该摒弃什么?又该继承什么?(六)读透一本书,收获能几何?由语文课代表对本次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行阶段小结,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与缺憾。四、田野考察与躬身自省《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是全面、理性并富于洞见的。但该书出版已逾七十年,其间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沧桑巨变。当下中国社会结构之实际状况必须经由田野考察方能有切实了解。孙舒杨小组在对浙江德清东衡村“乡贤参事会”进行实地考察后,写出了具有较高质量的考察报告——《村民自组织中的乡土性原理》。正如《乡土中国》一书所论及,中国传统观念中有一些消极因素保留至今,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残存,我们只能不断躬身自省方能找到它们,下定决心才能祛除它们。张骥远小组在对城市社区人际交往进行考察之后写出颇具质量的反省文章——《小区人际关系与乡土社会的联系》,在这篇文章中,张同学对自己身边“做做人情”“举手之劳,能帮尽量帮”“有事?有事去找某某人,他有权”之类的现象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指导学生阅读学术类著作,起始阶段的任务也许只是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准确理解书本知识,但读进去之后我们还需要找到适合的路径带着他们走出来,让书中的知识与读者的生命体验反复碰撞,甚至与读者的生命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