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家国情怀的历史传递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33KB

文档介绍
新思想,又冲击着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价值观。在新旧交替之际,老舍先生秉持的是中道,不偏激也不保守,对新思想和革命,他态度包容,予以理解;对传统文化,他没有同时代许多作家那样决绝,而是予以尊重。吴小美教授品读老舍这38篇散文,很好地诠释了老舍的处世态度。没有了皇帝,但还有国家,有民族,有故乡。臣以忠对待君王,在老舍这里,转化成对国家的忠诚、对故乡的热爱。他爱母亲,爱儿女,爱朋友。这不但符合中国儒家的“五伦”标准,而且有一种升华,因为老舍留过洋,有基督教背景,能以人类所共有的爱与悲悯,加上传统中国的人伦观来看待人与事。基于这样的理由,老舍这些散文在现在的中国毫不过时。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非“破碎山河破碎家”,但中国人应秉持何种核心价值观,应有何种审美观与情感取向,通过品读老舍的这些散文,我们依然能获得一些启迪。正因为老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中国知识人传统的忠恕之道,所以对中国成立后他的那些散文的价值应该予以足够的肯定。作者在这本书里也选了几篇,如《我爱新北京》《内蒙风光(节选)》《交友看花在广州》。经过“文革”浩劫,今天读这些文章,很多人可能有不同看法,但吴小美教授的品读解决了这类疑问。品评人与文应有历史眼光,应设身处地理解作者。放到老舍所处的时代,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那些文章,更能显示出他的真诚。经历过“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经历过抗战八年山河沦陷,老舍在新中国开国之初,对国家统一后一些新气象的赞美是由衷的。正因为这种真诚的爱与赞叹,日后的悲剧才更能折射出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的复杂性。阅读《老舍散文三十八讲》,能体味到作者的精神和老舍的精神高度契合。这是一本阅读父辈、理解父辈并向父辈致敬的书。作者年逾八旬,在人生的晚年,通过对老舍散文的品读来表达对父辈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理解,但愿读者能理解这种对父辈的理解,如此便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历史传递。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