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城乡一体化开题报告(共9篇)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7KB

文档介绍
有了初步的思考,伴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环境危机残酷的摆在我们面前,具体表现为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浪费。随后巴里·康芒纳(moner)(1974)的《封闭的循环》一书把蕾切尔·卡逊留给人们思考的问题引向了深层,让人们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得到重视,把人们从仅仅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观念转变为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一转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观念及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7] 刘易斯·芒福德所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8] 重点以人文科学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前景,揭示了城市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文化的更新换代,使战略家和规划者重新思考社会文明与出路。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dar)提出“田园城市(Gdarnecities)”模式,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思想。[9] 二战后,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蓬勃发展, 环境问题恶化趋势加剧,Meadows(1972)在《增长的极限》和Goldsmith(1974)《生命的蓝图》中预测了世界城市化前景,提出了“有极限增长”的理论,广泛激起了人们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关注。[10] 进入21世纪后,主要围绕“城市-经济-环境”这个系统,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经-4-问题同样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限制因素,因此,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探讨。[1] 中国着手进行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是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的,1978年,我国科技长远计划正式列入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其中就涉及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环境承载问题。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生态环境建设各个方面,黄光宇(1998)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十条评判标准,宋永昌(1999)等围绕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设计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