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析《孽子》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7KB

文档介绍
现。(四)同性恋的社会悲剧性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同性恋一向被人鄙视。白先勇通过这篇小说对同性恋者的思想、生活和感情世界做了客观描述,他要使人们了解同性恋者也跟任何人一样,都需要爱情、友谊和沟通。而这部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同性恋者遭人冷眼相待的境遇,他们始终不被社会所接受,也就必然无法进入社会的潮流。小说名字“孽子”,其实这个“孽”是相对于大众群体的主流观念而言。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个社会,他们自然成为了一种“孽”。孽子,是他们注定的一种称谓。他们拒绝婚姻,拒绝男女之情,而孤独的选择躲在最黑暗的角落和同性“偷偷的相爱”。这一个“孽”字其实就点出了,这些少年与自己亲人的彻底决裂。但是这种决裂绝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是他们无法和传统文化调和的结果。也许是宿命注定,也许是身不由己。六、结论《孽子》中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都带有明显的悲剧性。无论是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放逐之间成长矛盾,还是在追求自由与追求爱情中的不断取舍,都表现出白先勇想要表达的“人”本身存在的悲剧性一面。他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给们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感情故事,呈现着一个真实的底层世界。《孽子》中的人物多是悲剧性的,他们是生来带“孽”,这种“孽”性多少有点宿命的味道。在这种“孽”性下,他们与家人、社会成为了对立的两个层面,同时也被社会抛弃,成为弱势的一群人,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性的命运。但是在后天不断的自我认识中,他们渐渐找回自己的人生定位,开始期望他人的认可,也逐渐承认了自己。同时《孽子》也浓缩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被倾注了大量的真情实感,使《孽子》人物的悲剧性更有“悲天悯人”的思想性。七、参考文献《孽子》白先勇,花城出版社,2000《白先勇自选集·青春念想》白先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最后的贵族·白先勇传》王玲玲、徐浮明,团结出版社,2001《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刘俊,花城出版社,2000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