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课题,我很纳闷,林莘老师怎么会选择这样的论说文来上公开课,要想上得出彩──难!可结果却出人意料,一篇枯燥难懂的论说文,居然被演绎得如此声情并茂,如此激扬文字,如此富有灵性。Р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材选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本节课林莘老师把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例证”的论证方法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恰当的,也是明确的。Р 我们一起来看以下两个片断:Р 片断一:Р 师:“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主席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Р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Р 师:这叫引经据典。司马迁距离现在有多远?Р 生:1000年。Р 生:2000年。Р 师: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距现在有两千多年了。主席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这么古老的久远的话?Р 生:因为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了,说明主席说的话也是对的。Р 生:因为司马迁说的话经过了历史的考验,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所以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Р 师:经典是古老的智慧,是被历史考验,被大家认可的。经典可以表达深刻的内涵,最具有说服力。Р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司马迁的话。)Р 师:除了司马迁的这句话,还可以引用什么经典名言?Р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Р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Р 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Р ……Р 师:同学们,名言带给我们的震撼是无限的。Р 听到这里,我的热血似乎也和学生一起沸腾起来了。学生在学习引证法的同时,进一步积累了名言警句,进一步理解了名言警句,同时也深深地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又是无痕的。Р 片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