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开始有针对性研究区域太阳能利用技术,如清华大学建成 10 万 m2 的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示范建筑,对被动式太阳房进行研究。90 年代,国内专家学者将研究的中心转向可持续发展设计,更加注重建筑生态环境。李保峰及其生态设计研究中心总结了夏热冬冷地区特点,并调查建筑能耗状况,探讨在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应用被动式太阳能的可能性,提出“可变化表皮”设计的理念,并认为在夏热冬冷地区不能指望某种材料解决不同季节之全然不同的要求,使该地区建筑适应气候的唯一办法是采用“可变化策略”。刘加平在《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一书中阐述在建筑设计阶段打破传统建筑构建模式,融入被动式设计思想。除此之外, 他把被动式太阳能设计、生土围护结构的保温恒湿与自然通风等思想很好的结合起来,提出建造新型夯土生态住宅。罗智星、杨柳认为在建筑设计阶段对建筑微气候参数进行详细分析,考虑适宜的气候调控措施,认为将建筑布局、建筑形式与局部构造有机结合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出路之一。在《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中杨柳分析了介绍了适应地区气候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徐燊、孙竹青对 20 世纪国内外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简要梳理与对比,总结被动式太阳房发展走向,提出了发展经验中值得注意的一些方面。万丽、吴恩融从低能耗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厘清其和建筑设备系统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区别和联系,调整被动式低能耗设计在生态建筑评估中所占比重、评估方法和所用参数,分析生态建筑评估体系构建注意方面。Р节能建筑效益评价研究:李元哲在提出了 SLR 法,用来计算不同形式被动式太阳房节能状况,并首次提出多种集热部件的效率曲线和公式及太阳房的平均室温预测方法。邓拥军认为倡导节能建筑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可以降低建筑能耗,缓解当前能源紧张局面,其次可以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 改善空气质量。刘秀杰将绿色建筑效益评价体系分为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显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