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从遵义播州土司文化看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KB

文档介绍
见当年的雄姿。屯上有三道城墙环绕,关墙重重叠叠,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万里长城。这里是著名的“平播之役”的主战场,海龙屯现有的断壁残垣,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凄美的历史画卷和凄凉婉转的故事。海龙屯作为土司文化的景区,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特点,贵州最大的战争博物馆,中世纪最大的军事堡垒、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的确是难得的旅游资源, 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让人们来观光旅游,回顾土司制度下的播州历史,有很高的现实教育意义,但是,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重视对这一不多得的土司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明确观光的目地是为了传承,进而发展地方经济,构建和谐遵义。Р Р通过播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跨文化的比较,总体认为播州土司尽管保留自身许多非汉文化的成分,但由于自身地理环境决定的生产方式的特点,其游耕的生产方式与定居农耕的生产方式有诸多共同的地方,在双方力量不对等的交往互动中,播州民族文化逐渐受到中原强势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意识的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影响,使得随着历史的演进,播州地方社会逐渐认同于华夏主流文化。这种认同的趋势在播州土司历史文化遗存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这种认同趋势不以播州上层精英分子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说尽管播州土司杨应龙以所谓固若金汤、“飞鸟腾猿,不能逾者”的海龙屯据守,雄心壮志地做起天子梦,所谓“养马城中,百万雄狮擎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但在以强大中原文化为广阔根基的大明一统王朝的军事压力下终归破灭。伴随着播州杨氏土司的覆灭,播州民族文化格局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正如李化龙在《播地善后事宜疏》中所言:“播州,皆夷也,大兵之后,为贼用力者,芟夷蕴崇,已无遗种。”播州非汉人口的减少,再加上之后播州改土归流,汉人的大量融入,所谓“平播改流,为时无几,遂入国朝。乱后儒家来填土满,宦游侨寓”,在此情形下,播州民族文化上的非汉特色逐渐减小,进一步融入汉文化之中。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