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或者阻碍集体行动,从而影响经济体制的运行。Р在国外,“生产力”概念最早由法国重农主义学派创始人魁奈提出,即“人类征服自然能力”。此后,马克思认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1938 年斯大林提出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总和。此后,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者一直对生产力问题进行长期的探索,并进行不断的努力和更进。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了“精神生产力”、“主观生产力”、“个人生产力”、“联合生产力”等与物质生产力既联系又相区别的、反映人的文化力量的生产力的概念。Р总的来说,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文化、中国农业文明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思想文化背景。但是,他们对中国农耕文化并从文化生产力的视角分析农耕文化的形成、基本内容、变迁和演变以及其现代价值的系统性分析论述,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尚是空白之处。Р1.2.2 国内相关研究Р1.2.2.1 国内对文化生产力的相关研究Р在国内,贾春峰(1997)在著作《文化力观》中较早提出了“文化力”概念, 他认为,综合国力的主要构成包括文化力,包含了智力方面,精神力量,文化网络,传统文化四方面的内容。孙是炎(1995)中提出文化力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产生的影响和作用[7]。在市场经济中,文化力还具有溢出效应, 对政治、文化、社会、经济、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效应。李德顺(2005)指出文化力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8]。李春华(2005)提出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的能力[9]。现代社会是通过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并用现代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主要形态。贾岚生(2005)指出文化生产力是通过文化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10]。它主要解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如何相结合问题。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