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开创针刺得气的新理论,对后人,特殊是明代的很多针灸家影响颇深,如:徐凤、高武、楼英、杨继洲、鲍同仁等,充分体现出他对针灸学的重大贡献。 РРР 一、重流注八穴 Р 重视“流注八穴”的应用,是窦氏用针的最大特点。他在“流注八穴序”中说:“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一年。起危笃患,顺手应者,岂胜数哉!”但关于“流注八穴”及其应用,窦氏序称“乃少室隐者所传。”窦氏依据铜台王氏家藏本及宋子华所传,并结合自己的针灸实践,攥写成“流注八穴”的内容。首先,论述了“流注八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并用大量篇幅具体介绍了“流注八穴”所治疗的213证。指出“流注八穴”治疗时,要先刺主证之穴,如病未已,再取与其相应的穴位,重在得气和停针待气,方能使气上下贯穿,以提高疗效。如喉咙闭塞,可先取照海穴,后取相应的列缺穴,然后停针待气,使在下的照海穴和在上的列缺穴,效应相和,使与咽喉肺系相关的肺经、任脉、肾经、阴蹻脉,经气皆通,以达到调气攻邪的目的。此“流注八穴”,经明代徐凤及杨继洲整理和扩充,加上配穴,进一步增加了主治范围,如窦氏归纳公孙穴主治27证,《针灸大成》扩大为36种疾病,使八穴的治疗范围增加到244证,极大丰富了针灸临床的特色疗法。 Р 二、补泻在手指 Р 窦氏在《针经指南》中认为:“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强调手法操作是取得针灸疗效关键所在。书中详列了“呼吸补泻”、“寒热补泻”、“手指补泻”、“迎随补泻”、“生成数法”等。其中,论“呼吸补泻”,重在阐述《内经》的呼吸补泻思想;“寒热补泻”与“生成数法”,则是其后世演化为“烧山火”、“透天凉”的依据,而“迎随补泻”则说明了《难经》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认为“此实母泻子之法,非只刺一经而已”。窦氏提出的“补泻在手指”说,在《难经·六十七》难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在《针经指南》中具体论述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