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举实”。孟子:发展孔子尊重理性的一端,对感性认识持否定,导致主观独断论。老子:对感觉与概念均取否定态度。庄子:发展老子否定认识的一端,导致怀疑论。惠施:名称或概念差异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公孙龙:名称或概念差异性是绝对的,否定同一性。(二)荀子对认识论的总结A吸取经验论的观点,也吸取理性论的观点,反对孟子的先验论,也反对老庄抛弃主观思维的非理性态度,指出世界可以认识,“天官”与“天君”在认识过程中有感觉与思维的不同作用,“缘天官”与“征知”(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形成概念及判断)为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B提出“解蔽”(避免认识中的主观片面性)和“虚壹而静”(在认识过程中采取虚心、专一、冷静的方法或态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的思想。C强调“行”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三)荀子对名实关系的总结:“制名以指实”(“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制名”应注意三个问题。A“所为有名”:要有名的原因。(正确区别事物,以便思想交流不致发生困难。)B“所缘以异同”:依据什么确定名的异同。(人类感觉相同,所以能通过同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来交流思想。)C“制名之枢要”:制定名要遵循的原则。(实相同名相同,实相异名相异,名与实要有对应关系;区分共名与别名;名须约定俗成;简单明了而又不悖理的名为善名;考察实际情况,确定事物数量的多寡后定名。)D反对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及以名乱实。荀子的“性恶论”及社会思想荀子的“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人性是先天的自然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2、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3、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恶”的人性,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化性起伪”)荀子的社会思想1、“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维护等级制度,但反对世袭制度。)2、“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