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wework模式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828KB

文档介绍
失业率让此数字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在WeWork获得3.55亿美元融资的,美国自由职业者和独立工作者总量已达4200万人,这些人是联合办公场所的典型客户。上面提到,国内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激情并没有国外那么高昂。虽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国家对大众创业的重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催生一些潜在的联合办公场所的需求量,可是近几年时间里,这个需求规模应当不会很大;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中国大部分初创创业者支付能力并不强。如果短期内大量的类WeWork办公空间涌现,市场很可能会出现泡沫。因此,对类WeWork模式的投资,仍旧要关注商业模式,可借鉴美国模式,但需符合中国国情,特别要关注到国内消费者的特点。对于这一新兴事物,无论是潘石屹的3Q还是毛大庆的中国版WeWork,谁有能力引导市场谁就能有机会占领市场。 WeWork在美国最初是靠获取租金差价赚钱的,这种模式至少需要上班时间所有办公位使用率达到80%,才能赚钱。鉴于中国消费者的具体特点,以这种盈利模式为主导,显然不太行得通。为此,国内版的WeWork不能仅仅靠房租盈利,而应该做成创新型孵化器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好创业服务。除了提供创业硬件环境(工位、会议室、创业所需设备)之外,更重要的地是要做好软性服务,包括投资接洽、创业培训、创业交流等等。投资方能够经过自己的商业网络将能够提供这些软性服务的市场主体组织起来,让其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软性环境做得好,创业融资成功企业的比例也将会提高。此时,投资方便能够以股权的方式或者扶持基金的方式将对优秀创业企业进行适当的投资,租金能够用部分股份抵押。这对初创企业而言,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当然,除此之外,中国版WeWork的盈利点还有很多想象空间,比如抓住下游客户群,与大型公司进行商务合作,为初创企业定制相关产品;再如利用WeWork聚集大量创业者的特点,帮助初创企业在彼此间推广产品,形成良性的商业网络。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