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医学论文-毕业论文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64KB

文档介绍
用或不用。选用抗菌药物时,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急需治疗的患儿在未获得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前,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感染部位、发病场所、发病季节、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认真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得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应立即给予调整。    6.2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选择适当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也关系到药物的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持续时间。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慎重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常用给药途径可分消化道给药和非消化道给药两大类。    6.2.1 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安全的给药方法,除了作用于胃肠道局部的药物外,都要经消化道粘膜吸收以产生预期的药理作用。口服给药的吸收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易溶解及吸收慢的药物可能吸收不规则、不完全;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易被胃酸或消化道酶破坏的药物不能口服给药;食物等胃肠道内容物的量和性质可影响药物吸收;此外还受pH与肝首过作用的影响。由于影响口服吸收的因素较多,剂量不如注射剂准确,特别是吞咽能力差的婴幼儿,口服给药受到一定限制。(2)口腔给药:口腔粘膜上皮为多层扁平上皮细胞,仅舌表面及口唇部有角化现象,粘膜由脂质构成,能允许脂溶性药物通过。口腔粘膜分布有许多血管,口腔吸收药物通过颈内静脉到达心脏,不存在首过作用。口腔给药有舌下给药与颊粘膜给药。对于易在胃酸中灭活或存在首过作用而不适宜口服的药物可考虑口腔给药,如用于哮喘的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等。(3)直肠给药:直肠在大肠下部,适用剂型为栓剂与部分灌肠剂。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后,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可保证那些易在肝脏代谢的药物的有效性。脂溶性的药物在直肠易于吸收,即分子型比离子型容易吸收。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