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反映诗人困苦无依朝不虑夕的窘境,更与我们上文提到的古人所认为的疟疾致病原因不谋而合——虐鬼。这里要详细做个说明,这种疫鬼思想,较早出现在《汉官旧仪•补遗》中: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可见疫病为鬼行疾的说法在古代非常流行,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解释疫病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对疟疾秉持一种医巫并重的治疗方法,而且有时是以巫为主。这样的方法也在古人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韩愈有一首著名的《谴疟鬼》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咨汝之胄出,门户何巍巍。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岂不忝厥祖,腼然不知归。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清波为裳衣,白石为门畿。呼吸明月光,手掉芙蓉旗。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在这首诗里,韩愈同意疟疾为颛顼之子行疾这一说法,同时介绍了当时人用四种方法治疗疫病。“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除了药物治疗、针灸等科学方法之外,巫师诅咒和符师画符也是常见的方法。可见在当时,医师、灸师、巫师、符师——医巫并用,是当时治疗的四种手段。三、疟疾对古代文学产生的影响由于疟疾的肆虐,甚至对中国古代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疟疾导致了许多重要文学家死亡。“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这场瘟疫是源于瘴疠之气,瘴疠最主要的病因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疟疾。当时盛名一时的建安七子,除了建安十三年早被曹操杀死的孔融,建安十七年死亡的阮瑀,剩下的五人竟同是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