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养成要求渗透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教学形态。4.实行“332多学段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将第一、二学年各分为三个学段,将第三学年分为两个学段,实行“332多学段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充分利用汽车维修企业人力和设备资源,在汽车维修企业3、4月制造和销售的淡季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在汽车维修企业7、8月制造和销售的旺季组织学生开展实习,使人才培养得到企业的全力配合,实现工学交替。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驱动学习和职业素质熏陶,利用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培养,通过三学段基本技能、三学段专业技能、两学段综合技能的递进式交替学习和工作,实现“三级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三)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1.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岗位分析(1)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汽车维修企业、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主要就业部门:汽车修理厂、汽车4S店、汽车总装配车间、汽车零部件制造车间、汽车试制车间、汽车性能检测试验室等。(2)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核心工作岗位:汽车维修、汽车装调、汽车零部件加工。相关工作岗位:汽车试验工、质检员、车身匹配工、班组长、工段长。2.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汽车行业和有关企业合作,从汽车修理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引入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结合汽车行业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开发基于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面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新建设完成1门校级精品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教材,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提升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素质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