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4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支柱产业。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部分森工企业开展了主辅业分离,辅业市场化的改革。森工企业将教育、医疗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面停伐的部分森工企业,从采伐森林转向保护森林,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建立天然林保护的长效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Р(四)民生得到有效改善,林区社会保持稳定Р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对改善工程区民生和建设林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林区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天保工程国家投入成为林业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的主渠道。天保工程缓解了林区经济危机、资源危困局面,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得到解决,保持了林区的社会稳定,被誉为林区的“救命工程”。2008年工程区林业职工人均工资15942元,是1999年5454元的2.92倍。二是林区就业呈现多元化,转岗分流安置18.4万人,其中有11.2万人参与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7.2万人通过一次性安置,离开原企业灵活就业。还有许多林业职工积极开展林果采集、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重庆市国有林场职工通过大力发展自营经济,自营经济占年收入比重由工程实施前的20%,提高到2008年的50%,有效带动了家庭及社会就业。三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项保险补助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参保率分别为91.6%、93.4%、69.4%、75.1%和66.4%,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得到初步解决。Р(五)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Р天保工程一期建设取得了集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社会行动于一体的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四川省2008年全省大众投票,天保工程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事件”之首。工程的实施,催生了一大批以天然林保护为题材的生态文化产品,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也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