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无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昏且胀,舌苔白腻润滑而液多,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2.辨证审因、随机施治,遵照五法即消、和、补、生、化是为治标之策以上是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证型,根据其病因病机确定了治则及用药,然而因脾胃位居中焦,容易受内外之邪的侵袭及气候、饮食、体质的影响,在三种基本病机的基础上而兼见其他症候,严氏根据症候表现及病因归纳了五种治法,即消、补、生、化、和,总结如下:2.1消法,即消食导滞《素问·痹论》[3]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由于饮食不慎,脾胃难以腐熟运化,宿食停滞于肠胃而壅滞不通,而出现脘腹痞满疼痛、嗳腐吞酸、泄下秽臭、舌苔黄腻等;或脾胃素虚,受纳运化功能下降,也可见纳差,脘腹胀疼等。治疗上应嘱患者节制饮食,加强锻炼,所谓:“实则泻之易”。但是自古及今,众多脾胃派的温补学家,反对:“消导”二字,惟恐挫中土。明.赵献可:“至若山楂、神曲、麦芽三味,举世所用者,余独永弃”。李东垣却不然,他在《食积伤脾论》中,以三棱消脾丸等七个处方中都有巴豆、莪术、神曲等。严氏理论强调只要辩虚实,分标本、焦三仙,是具有其特殊的疗效。2.2补法,即补脾健胃各种病因日久损伤脾胃,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引起饮食、湿邪停滞,日久还可郁而化火;脾虚日久损及阳气,可见中焦虚寒甚至全身虚寒;脾胃虚弱失于升降,也可致气机郁滞,所以很多脾胃疾病都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病机中都有脾胃虚弱的一面,故临床用药应注意补脾健胃,但也不可一味猛补、壅补,应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重在健脾运脾。常用四君子汤加减:方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伴内脏下垂者配升麻、柴胡;气血虚者配以当归、赤芍;脾虚明显加用太子参、白术、茯苓、泽泻攻中兼补;气血虚致心神失养而少眠多梦,加夜交藤、珍珠母等;嗳气、呕吐用旋覆花、代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