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表皮中具有杀虫剂的代谢酶;表皮增厚更不易穿透;③解毒代谢增强:主要有两个途径:酶的结构发生改变,更适合于降解杀虫剂(质变);在调节基因的作用下,解毒酶系的量增加(量变);⑴MFO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增强是多种昆虫对许多不同类型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⑵GSTs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性增强也是多种昆虫对杀虫剂抗性的重要机制(参与的抗药性机制:基因扩增;基因过量表达)⑶CarE羧酸酯酶:已经证明多种昆虫对酯类杀虫剂扩抗性与酯酶有关。酯酶参与抗性的机制有基因扩增和突变两种。6、诊断剂量:由敏感基线计算得到的与死亡率99%或99.9%相对应的杀虫药剂剂量值称为诊断剂量,该剂量值对敏感品系几乎100%致死。7、害虫抗药性治理:①适度治理:低剂量用药,以保留一定比例的敏感基因型;减少施药次数;用残效期短的化合物;局部施药,保持一定的庇护区;提高施药害虫的种群阈限等。②饱和治理:高剂量施药,表达出功能上隐性的抗性基因;使用增效剂;(前提条件:抗性基因频率较低;抗性基因由隐性控制;害虫种群具有较强的移动性)③多向进攻治理:杀虫剂混用;杀虫剂轮用;⑴杀虫剂混用的基本原则:害虫对混剂各组分的抗性机制不同;各组分的残效期基本相等;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非常低。⑵杀虫剂混用的条件:混用的每种药剂之间无交互抗性,最好有增效作用;对每种杀虫剂的抗性在遗传上为单基因控制。⑶杀虫剂轮用的理论依据:害虫对药剂的抗性是一种“瞬间进化”现象,是对杀虫剂这种不利条件的一种暂时适应。但抗性昆虫的生物适应性要比敏感个体低。当停止用药后,这种不利条件消失,抗性昆虫由于适应性差而数量减少,使该种群中的抗性频率降低,对原来所使用的药剂的敏感度得以恢复。8、抗药性治理的主要策略:加强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合理轮用和混用杀虫剂;降低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使用增效剂;合理使用转基因抗虫植物;选育具有抗药性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