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主体间性理论更加重视更新人的经验组织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提高心理健康的维持能力。而不是像其它精神分析理论抓住访客心理问题去挖根。治疗条件: 咨询师给予访客共情式的倾听和理解以及咨询师的自省是治疗的必要条件。治疗方法: 咨询师和访客是两个主体,在咨询师和访客之间通过对情感,行为,认知等,形成情感协调的共情(主体间共情概念:咨询师和访客建立情感连接)和自省(咨询师在与访客建立情感协调的关系时候不断的对自己的状态自省)的主体间性(两个人的)治疗场,从访客的情感状态去发现其幼年成长所形成的经验组织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背景,在两人情感协调的主体间治疗场中,通过探索,阐释去更新访客的经验组织原则,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维持能力。理论的哲学背景: 主体间性的概念创始于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Husserl,1895-1938。胡塞尔说主体间性(两个人之间):“尽管我的“这儿”不同于他人的“那儿”,尽管在现实中我永远不可能进入到他人的“那儿”,但是我却可以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即以一种“如果我在那儿的话,我的身体会是怎样的”这一假设方式,在意识中使他人的“那儿”成为我的“这儿”,使他人的身体成为作为“首先建立的原本”的我的身体的复制形式,从而使我进入他人的“亲自行为”的中心,而把他人的身体领悟为和我的身体一样的那种作为生命的有机体的身体。主体间性有其严格意义,是两个同时完全作为主体的人,主体间相互作用,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情况,双方主体具有同等的、对称的、相干的主体性。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征服、改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理论特点: 从经典精神分析到自体心理学,再到主体间理论,精神分析越来越回归到人的主体性本身。正如罗杰斯所说:“我发现当我能接纳地倾听自己,更加成为我自己的时候,我会更有效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