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地质员,翻出射孔设计书和汇报记录本,查出测这口井是测井七队。但这个队了解情况的人也到井上去了。 跑完这几个单位,已经是清晨 8点钟了。一天一夜没合眼的金世英肚子饿得咕咕叫。怎么办?他想,一定要负责到底,不能让差错从自己手里放过。他立刻带上图纸和卷尺,徒步赶到井场。这时射孔工作已经就绪。他说明了情况,立即在其他同志帮助下, 对井口四通进行实地测量。实测结果是 44公分。 就这样,金世英先后跑了 6个单位,询问了 9个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里,连续工作了 30多个小时,终于消灭了这 1公分射孔孔深深度的差错。一公分见精神 1963 年6月14日凌晨,射孔中队值夜班的共青团员、助理技术员金世英接到大队转来的一份射孔测井图。经过认真查对,发现上面标的井口四通高度是 43公分,比惯常的四通高度少了 1公分。这时他想: “射孔虽然允许有一定的误差,但那是在地下真正无法防止的情况下才允许的。而这 1公分可能的误差是在地面上,不能马虎,一定要搞清楚。”金世英不顾工作了一天,又值一天夜班的疲劳,立即到大队高度室去查对井号和射孔时间。这时才得知作业队已经上井,这口井当天就要射孔。他心里更着急,赶紧又跑到地质室叫醒地质员,翻出射孔设计书和汇报记录本,查出测这口井是测井七队。但这个队了解情况的人也到井上去了。 跑完这几个单位,已经是清晨 8点钟了。一天一夜没合眼的金世英肚子饿得咕咕叫。怎么办? 他想,一定要负责到底,不能让差错从自己手里放过。他立刻带上图纸和卷尺,徒步赶到井场。这时射孔工作已经就绪。他说明了情况, 立即在其他同志帮助下, 对井口四通进行实地测量, 实测结果是 44公分。 就这样,金世英先后跑了 6个单位,询问了 9个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里,连续工作了 30多个小时,终于消灭了这 1公分射孔孔深度的差错。你从金世英对待“一公分”的想法和做法中见到了怎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