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从实用和方便的角度出发,大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非分选骨髓有核细胞,但输注未过滤的白细胞导致的注射局部炎症反应,另外也存在细胞停留率、存活率和分化能力低下等诸多方面的局限。胚胎干细胞理论上具有最佳的分化特性,但其致瘤可能性和伦理学问题妨碍了临床应用可能性。因此,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细胞类型一直是干细胞基础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改进现有干细胞功能或筛选新型干细胞是改进细胞类型的两条路径。研究发现,间质衍生因子-1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预处理,能促进骨髓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新近Robey等发现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提。进入基高人胚胎干细胞衍生心肌样细胞的存活率,并独立于热休克效应[11]础研究视线的新的细胞类型有羊膜干细胞、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iPS)[12,13]、残存心脏自身干细胞[14]、心外膜衍生干细胞[15]、精原干细胞[16]等。其中关于心脏自身干细胞的1期临床试验经美国FDA批准已在Louisville大学Jewish医院开始实施。必须指出,细胞类型的筛选仅仅是分化潜能的筛选,如何建立定向分化环境可能是科研人员面临的更为艰巨的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胚胎发育学的研究进展。另外,虽然实验研究表明不少细胞类型能促进心肌再生,增强收缩功能,但临床应用后能否产生类似疗效尚不清楚。一种新兴治疗方法要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必须客观评价其实际疗效,谨慎评估其潜在风险。冠心病患者再生医学治疗,必须纳入临床试验,而且是符合严格的科学、伦理标准的CRT研究。要避免移植对象的盲目扩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避免疗效和安全性的放大,并发现细胞治疗潜在的缺点。在临床细胞移植之前,应特别注意细胞在体外的操作流程,确认细胞的功能状态。同时进行深入的体外和动物实验研究,对作用机制和新方法作深入的临床前研究,让干细胞治疗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成为常规的临床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