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福建师大《德育论》,18年在线考答案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8KB

文档介绍
有”的团体,团体的代表——神,必须是无私的。每个“人子”,耶稣所象征的“团体构成分子”,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团体。——这样每个个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确立,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在这基础上才发生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你怎么理解这种情形在中国的德育转化?答:我的理解是:在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中,社会的道德体系的来源是宗教观念:人在神面前平等,且神对每个人都公道,所以道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差别而人人平等的。这跟墨家所提倡的“爱无等差”是类似的。但中国乡土社会遵循的道德体系是根据儒家孔子提出的“推己及人”,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道德体系,社会范围变成了一根根的私人联系,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决定着不同的道德对待,这一的道德体系是有差别的,团体道德是缺乏的,换句话说就是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所以称作差序格局。可以理解为什么把中国社会称作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在这个社会中显得如此重要了。与人关系的好坏,远近,影响着做事的效率,也决定着别人对你的道德判断标准。如果你是亲近的人,那么犯了错也能被包庇被原谅,而若你是不搭界的人,则可以被严厉惩罚。这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使中国人普遍感觉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而西方人由于一律平等的道德标准,所以便可以在这一方面相较而言轻松一点。从这一点来说,我更希望社会可以进步,慢慢发展到用普遍性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人。所以无论我们现在标榜自己有多么现代化多么西方化,乡土的东西已经融进了我们的骨血中,是无意识的举动行为就可以体现了。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需要了解一下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背后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因为乡土中国就是你我成长的地方。我认为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也让我更了解中国也更了解什么是社会,以及学习《德育论》这门学问的真正意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