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调查工作,首次对全省范围内的构造体系较近活动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初步总结了吉林省构造体系较近活动性特征、地震活动规律,并划分了三类地震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在1983年所著的“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一文中,再次总结了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征;进而在1984年编制的“吉林省区域地质志”构造篇的过程中,再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具体表现、基本特征及规律性,这为研究吉林省新构造运动区划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新构造资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探索了一定的思路。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生产、科研报告及论著。如,1973年孙建中所著“吉林省第四纪地质问题初步探讨”。探讨了省内主要水系的阶地发育特征和冰期的划分;1976年吉林省地震办公室、长春地质学院地震地质大队、从地震地质角度出发,编制了1:10万比例尺的吉林省中部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及其递增危险区规划预测,概括地探讨了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活动性断裂和地震活动,并划分出二类地震危险区;1982年吉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制的1:50万比例尺“吉林省东部山区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为研究本区新构造运动提供了地貌、温泉、溶洞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吉林省天然矿泉水资源基本特征与开发战略(张勃夫、刘祯,1988)、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刘嘉麒,1987)、松花江中游(吉林北-陶赖昭)一带新构造运动(刘祥,1983)、吉林省第四季冰期划分(孙建中,1982)….等等,均从不同的侧面为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素材。总之,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研究起步晚,研究部门少,研究手段匮乏,研究内容单调,只是有关部门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如区调、水文、地震等),做了些对有关内容的肤浅而零星的工作。因此,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资料少而不完整、较零散而不系统。简而言之,吉林省新构造运动的研究程度很低,可以说几乎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