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析媒体机构官方微博应对假新闻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68KB

文档介绍
公众表达欲望的激发作用。在这种表达心理的驱动下,“粉丝”的数量往往成为微博使用者衡量自身在此话语空间内地位的标准。为了获得被关注的心理满足感,一些网民不惜在微博上制造或传播能够吸引眼球的虚假新闻,而匿名性则为制造假新闻提供了保护伞。不过,如果一则消息仅仅由草根微博来传递,其效果是极为有限的。如果说,草根微博的信息发布呈现出随机、匿名、难于查证等特点,往往成为各种广泛而散乱的消息来源,那么,媒体微博则扮演了重要的传播中介(放大器)的角色。媒体官方微博本质上是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在微博这一新型传播形式上的延伸。长期以来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戴上了同等的“光环”。这种“光环效应”使媒体官方微博发布信息时,已经拥有了公众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信息的传播面如此之广,负面影响如此之大,《中国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难辞其咎。2、博取受众眼球信息传播科技不断进步,媒介形态飞速演变的信息时代,所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公众的“眼球”。在媒介传播形成的信息海洋中,平庸无奇的信息是不能有效抓住公众漂泊不定的“眼球”的。只有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公众才可能让信息通过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道选择机制的关卡。奇闻异事的报道因其新奇性和罕见性,能够有效满足公众的猎奇需求,因此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选题,“村支书性侵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就很符合这样的要求。3、缺乏管理,媒体官方微博发布者失职新媒体也是新闻传播媒介,作为维护和管理微博发布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起码的媒体人应有的素质。该机构应该对维护微博的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在维护受众和粉丝的基础上,遵守起码的新闻道德和底线。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假新闻识别力,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核实看似不寻常的新闻,运用官方微博的权威性制止虚假新闻的传播。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