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带上她在眼睛(设计及点评)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42KB

文档介绍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调动学生心灵深处的这种需要?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曹老师非常注意运用“提问”这把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学生饱尝思维的快乐,体验到一种“思考家”的自豪。如:当学生初步浏览文章后,曹老师鼓励学生对本课的标题进行提问,并互问互答。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眼睛怎么带上?”“她是谁?”“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是谁带上她的眼睛?”……从课堂实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提问的热情高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非常热烈。学生在通过一系列提问之后既理清了课文的主要情节,又初步尝到了提问的乐趣。再如:在学生了解文章情节、对话文中人物之后,曹老师让学生第三次浏览课文,提出自己最感疑惑的问题,也就是说,此时曹老师把探究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环节可以说是全开放性的,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不可预知的。这就需要曹老师不但要在对文本的先期解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必要的预测,还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发现新问题,从而在对话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曹老师应该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曹老师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谐自然,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不断向纵深处发展。您能想到这是曹老师第一次与这班孩子见面,且只短短交流不到十分钟就开始上的一堂课吗?为什么曹老师第一次给这班孩子上课就能得到孩子们的如此喜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是因为曹老师走近学生,进而走进学生,去发现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对准他们的音调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了“大象无痕,了然无痕”的课堂境界。以上就是我对曹双英老师的课《带上她的眼睛》的点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