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研究中不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陶冶情操。本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的统治地位,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思维,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在活动中只是起到参与、点拨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展了自我,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成功和喜悦。 2.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是我们实施课改目标的一个主导方向。本节课教师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利用模型及多媒体,让学生主动探究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这样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培养问题意识,为研究性学习创设条件问题是进行探究活动的起点。人们常常会对那些有意义而又困惑不解的事物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手段去理解它、解释它,这就是问题意识。本节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才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上形成的是一个倒像,而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却是正立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探究视觉的形成创设了条件。 4.结合生活体验,提升价值观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来,体现了关注人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所提的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本节课通过调查社会环境中患近视眼的情况及调查后的感受,激发学生保护视力,关爱健康的美好情感,并树立维护健康的视觉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教学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