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七情致病,以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临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二)饮食饮食是人体摄取食物,使之化生为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但饮食应有一定的节制,否则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影响脏腑生理功能而致病。饮食致病特点有以下三方面:1、饮食不节过饥:人体气血津液生化乏源,体力不支,抵抗力下降。过饱:即暴饮暴食,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与受纳能力而损伤脾胃,致脾胃生理功能失调。2、饮食不洁引起胃肠道寄生虫: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肛门痒。胆道蛔虫:发作性腹绞痛,四肢厥冷,又称“蛔厥”。致脾胃功能失常: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痢下脓血误食有毒食物:可见剧烈腹痛、吐泻、甚则昏迷、死亡。3、饮食偏嗜正常应谷、肉、果、菜合理食用,不可偏嗜,否则营养缺乏。(1)饮食五味偏嗜:过食酸,可致肝盛乘脾;过食苦可致心盛乘肺。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易致脾困纳呆,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痈疡等。(2)饮食寒热偏嗜:①过食生冷,易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致腹痛腹泻。②过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大便干结,痔疮下血。(三)劳逸1、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2、过逸过逸是指过度安逸。过逸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减弱。三、其他致病因素(一)外伤(二)烧烫伤(三)冻伤(四)虫兽伤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和饮也有区别,中医认为:“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一般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因二者同出一源,故痰饮并称。1、痰饮的形成痰饮是水湿停聚,不通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形成,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影响了水液的正常疏布所致。肺失宣发,津液不能布散,失肃降,水液不能通调疏布。脾虚,运化失职,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阳不足,不能蒸腾,肾气不足,气化失司,不能升清与降浊;火热煎熬而成痰。水饮内留,寒积凝结而成痰。气道闭塞,饮停结而为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