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与名师的差距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我那颗迷茫、不安于平庸的心受到触动,激情涌动,豁然开朗:我绝不做庸师,我要为自己的课堂注入新的活水,要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使孩子们听自己的课也成为一种享受。Р我深深地认识到要走近名师,快速提高自己。首先得自我我剖析寻找自己与名师的距离。那可真叫做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不得不感叹,也不得不承认,在名师面前我自己连望其项背都还必须掂着脚尖呢!Р一、尊重文体特点,深入解读文本。Р贾志敏老师的“语文课三看,三不看”告诉我们语文课要教语文不是教教材,不仅要发现、理解教材中的东西,还要有审美。同样,虞老师的一堂阅读课《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他没有停留在课文本身,而把学生带到了课文中,用他巧妙的语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变成文中的小女孩,与她一起经历快乐、悲伤和成长,让学生真正品到了课文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文学的味道。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不能停止在咬文嚼字的表面,要上升到文学的高度。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更是如此,王崧舟老师凭他的才情,凭他的智慧,凭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对这首词作了激情演绎。静心回放教学场景后你会发觉,尽情地诵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构成了此课三大亮点。在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中,学生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课已毕、情未了,我们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诵读、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语文课程,它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回情感的体验,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Р反过来看自己我总是觉得,一年级的语文,课文简单得很,根本不需要花力气去研究,现在想想是多么幼稚呀。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力筛选的,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草草地读一读,备个课,对学生、对自己、对编者是多么地不负责任呀!整天说要研读文本,我哪里“研”过,只不过读读罢了。“研”不是只读几遍,而是逐字逐句琢磨,是去找相关的文章、作者的传记,像专家那样去研究,那才是走进文本。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