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及相关问题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25KB

文档介绍
。有机物分解产生的HN4+等无机盐离子,又会使污染段下游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样,一方面,藻类植物通过光和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另一方面,有机物的减少使得需氧型微生物数量下降,减少了氧的消耗。所以,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在下游河段又逐渐恢复并维持一定水平。水体富营养化后的变化水体富营养化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遏制和处理,就会导致“赤潮”或“水华”的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个过程中,水体含氧量会呈现大起大落的明显变化。初期,由于有足够的无机养料,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迅速增加。但随后,一方面大量藻类植物聚集在水的表层,挡住阳光,影响了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体深层和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浮游动物数量的随后增长,增加了对水体中氧的消耗,此外,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的遗体被需氧型微生物分解时,又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这样,水中的溶解氧就会急剧减少。2.4石油污染对水中含氧量的影响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大量的石油污染可导致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膜,而油膜的厚度只要超过0.0001cm时,就会妨碍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中,阻止水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使水中溶解氧含量减少,油膜还会反射和挡住阳光,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另外,石油的粘性和其中的有毒成分,能使水体动物窒息或中毒死亡,遗体的分解也要消耗水中溶解氧,进一步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可见,石油污染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大幅降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极大。从以上几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水体含氧量的变化伴随着水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变化,同时生物种群的数量增减反过来又影响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同时生物种群的数量增减反过来又影响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可见,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另外,水体含氧量还受到温度、光照等其他生态因素的影响,说明各种生态因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实际上是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