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9KB

文档介绍
478—前392年)的见解则相当明确,他认为“宇”包括所有不同的场所,“宙”包括所有不同的时间,包含了无限时空的初步认识。墨翟还曾把空间位置的变迁同时间的流逝紧密地联系起来,以考察物体的运动,即把时空统一于物质的运动之中。这些也都是很可宝贵的思想。 2. 关于天地关系与结构 在春秋时期以前,人们从直觉出发,以为天为半球形,地为正方形,并以为天高临于上,地卑踞在下,这种观念到春秋时期开始发生了动摇。 邓析(前545—前501年)提出了“天地比”的命题,认为天与地并不存在高卑之分。其后,惠施(约前370—前310年)则进一步提出“天与地卑”的观念,即以为星宿所附丽的天空,每天东升于地平线之前和西落于地平线之后都低于地,亦即天可以转到地下面去,比地低。这实际上就是后世得到充分发展的浑天说的重要论点之一。与惠施差不多同时的慎到(前395—前315年)更明确提出了“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 (《慎子》)的观点,他以浑圆的天的概念否定了天是半圆形的传统看法,并以为天有南、北二极,且绕极旋转,这些也是浑天说的重要论点。惠施和慎到都是在观测事实并应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新观念的,它们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1] [美]吉蒂•弗格森著,《量天》,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45。[2] 江晓原,吴燕著,《紫金山天文台史稿》第一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12。[3] 北京天文馆编,《中国古代天文成就》,第一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1-90。[4] 郑慧生著,《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第三版。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3[6] 陈美东著,《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c/read/9/4403/303.htm。[7] 乐爱国著,《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朱熹对天文学的研究》/0409/209411.htm。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