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doc  |  页数:21 |  大小:106KB

文档介绍
)贫民到余姚、鄮(浙江勤县东)、鄞三县开垦湖田。(54)围湖造田,就是排放湖里的水;有的先筑起一道堤,堤的两端与陆地相连,并在适当地方开口设闸,然后把堤内水排干。从湖田衍变出的围田又叫“圩田”、“坝田”、“垸田”,主要推行于古云梦泽及沿长江的沼泽地区。《禹贡》中把荆、扬两州的土壤称为“涂泥”,属下下田。有了圩田这种巧妙的设计后,就使之变成了肥美丰产的水田。唐代著作中关于圩田的记载不多,说明尚未广为推广。到宋代,记载多了起来,北宋沈括(1031—1095年)《长兴集·万春圩图记》说,万春圩在南唐以前叫“秦家圩”,“土豪秦氏世擅其利”。宋廷南渡后,大量南撤的军队屯驻在沿江一带,大规模开垦圩田。从此以后,圩田成为长江中下游广大沼泽低洼地区的重要水田类型,对促进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不过,这种向水索地的办法,如超过了一定的合理限度,滥围滥垦,就会破坏天然的水利和生态平衡。Р沙田,是南方水田地区农民向水夺田的又一方式。江河傍岸或水流中往往有沉积起来的沙滩和沙洲,土质肥沃,芦苇丛生,人们在其上辟为农田,并挖通沟渠,引水排水,也能做到水旱无忧。长江下游的人把它叫作“沙田”。据文献记载,唐代沿海农民已在靠海岸以及近岛屿边缘的泥沙堆积层上,围海造田了。(55)王桢《农书》中称之为“涂田”,还说“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56)此外,向水夺田的方式还有葑田、架田、柜田等,都属模型式的人造田,数量少,面积小,在农业生产中没有起到多大作用。Р3.想方设法找田种Р北方有些地区的农民在自然条件非常差,甚至种植业难以发展起来的地方,也千方百计地扩大种植面积。突出地表现在两大创举上,一是改造盐碱地,古代把盐碱地称为“斥卤”。农民创造出“赶盐”、“压盐”、“压青”、“泡茬”、“躲盐”、“放淤”等办法,把许多斥卤不毛之地改造成为能种植的农田。另一是明、清时期甘肃某些地方农民创造的特殊的土地利用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