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逸为气,却能以柔雅为韵,深契中国文化‘中和’之肯綮,故得以弘扬广布,其来实有自也”。⑤道出了碑帖融合的发展态势。碑帖融合的难度直到今天我们仍有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何况当时赵之谦所碰到的问题不仅是技术层面,主要还有是意识的认识。对于清代的赵之谦来说,他是碑帖的拓荒者,这种开拓尤其表现在碑体行书上的结合,他的创新意识为书法的发展汇聚成为取之不尽的宝藏。2,开辟了手札小行书的雄强霸悍的风。在整个清代碑学兴起的时代,书家们大多都侧重古朴生拙的书风,尽量使作品“古意”成分多一些,而赵之谦则反其道而行,重审流美的重要性,并把这种风格作为自已的基点,然后再去猎取北碑中雄强霸悍的风骨,竭尽全力的使二者融合,这样以来使其字既有了重量感,又有了流畅的特色,表现出方厚沉雄,丰润流畅,用笔扎实而灵动,用笔快捷而沉稳,不计较于每一笔画的光洁,但每一笔画起,行,收过程都交待的十分清楚,而不缺乏雄强霸悍的金石趣味. 每个字的结体上均有一个中心,其疏密对比的强烈,这也是造成跌宕之势的原因,用笔的轻重决定着整个字的重心.章法上字距宽而行距紧,一反常规之法,而整体却浑然一体.在其手札中,密处自有其疏,疏处自有其密,这样能产生所谓写“小字如大字”的境界.意趣盎然的挥洒在有法与无法之间,在婉转流畅中透出的跌宕之势,在字里行间中,我们经常可见到竖画拖笔或拉长,也有不少笔画被无意的加重,字型的夸张超出了原来理性的结构. 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创新”的保障,他的手札小行书则是其艺术审美追求的体现,可谓推陈出新、雅俗共赏。他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为碑派书法开启新的途径,这也是我们对字型重新认识的切入点。参考文献1《章安杂说》2《中国篆刻丛刊-赵之谦二》3钱君匋《赵之谦的艺术成就》引赵之谦《与梦醒书》4胡传海《怎样写尺牍》5梅墨生《中国书法:别为我的明天预言》2016113012C21Z3FMJ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