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32KB

文档介绍
其中曹杨新村是解放后最早建成的工人住宅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1953年开始,除续建曹杨新村外,又新建了凤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崂山新村、日晖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区。这些建筑多为2层立帖式砖木结构,以后发展为3~4层的混合结构,楼板采用预制安装。这个时期还建造了一些影剧院、文化馆、学校和具有较高建筑装饰水平的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70年代开始建造较高层数的住宅,康乐路12层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层、3幢16层住宅是较先建成的高层住宅。其后,雁荡大厦、爱建大厦等高层公寓也相继建造。到80年代以后,高层住宅建筑的比重大幅度增长,新一代的居住区和居住楼不仅规模大,而且布局合理、造型多样、设施配套齐全。在工业建筑方面,上海解放后不久就开始投入力量改建、扩建一些老厂,如上海电机厂、上海柴油机厂。沪东造船厂、上钢三厂等。从1958年开始,上海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建筑施工的对象由民用建筑为主转到以工业建筑为主,建设了彭浦、闵行、松江、吴淞、吴泾、嘉定、安亭、高桥、桃浦等工业区。这一时期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结构大量采用,重型厂房钢结构也开始出现,如上钢三厂转炉车间、重型机器厂万吨水压机车间等工程。从60年代到70年代末,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大楼、具有1.8万个座位的上海体育馆、高210.5米的上海电视塔等具有较高施工难度的建筑也先后建成。上海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的宝库,各种不同的风格纷纭杂沓。猎奇与高雅、豪华与朴实、创造与炒作、游戏与艺术并存,其中有许多精品,也不乏庸作,既有创新也有折衷与拼贴。从这些大量的作品中显现出上海的建筑乃至城市的风貌,构成了上海既和谐又矛盾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既有同质异构的一面,又有异质同构的一面,从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出能够创造未来的上海和上海人,其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季雅静f1204110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