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能凭嗅觉判别文章的优劣,然而却与科场的取落形成鲜明反差。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考官无能。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是抱着又爱又恨的态度,他批判的是:“帘中人”的不识人才,文运颠倒,良莠不分,并不批判科举制度本身的腐朽性。怨恨而不否定。3、青年人爱情的悲愤——批判封建礼教以及恶势力对青年人自由爱情的束缚《连城》:乔生爱史连城,视为知己,家贫而不得。嫁与盐商王家,女病,乔生割膺肉为药引。王家争女,史与乔生千金,弗受。连城卒,乔生往吊,一痛而绝。两人阴间相见,又重回阳世。王贿赂官府,判还王家。乔生愤懑欲死,亦无奈之。连城至王家,“愤不饮食,惟乞速死。王惧,送归史,史复舁归生。”——为了爱情,不惜割却心头肉,以死反抗,又死而复生。爱情道路一波三折。——令人联想到汤显祖《牡丹亭》。《牡丹亭》主要表现女性,《连城》主要写男性的努力争取。他不仅涉及封建礼教,还涉及黑恶势力。请同学们小结:1、蒲松龄“悲愤”的内涵有哪些?(从作者自身、作品思想内容)2、有“寄托”之作!小说表达的“寄托”是什么?(通过花妖狐媚故事,批判社会政治的黑暗、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公、批判封建礼教以及恶势力对青年人自由爱情的束缚。小说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前四字是小说内容,后四字是小说的艺术成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欢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说聊斋》这节课我们讨论的是蒲松龄的悲与愤。小说批判社会的讽刺艺术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讲。试论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悲与愤蒲松龄人生的悲愤《聊斋志异》思想内容的悲愤被压迫者的怒愤反抗《席方平》、《梦狼》读书人科举失意的悲愤《叶生》、《司文郎》青年人爱情的悲愤《连城》三、蒲松龄的寄托之意:批判社会正直黑暗、科举腐朽、封建礼教以及恶势力。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