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斗争精神。(5)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0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并了解下古代科举考试的分级取士制度,增广知识面。..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蒲松龄.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宝应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僚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将近40年。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逝世,享年76岁。蒲松龄.31-32岁时,到江苏扬州做幕僚——接触各阶层人物,如官僚缙绅、下层歌妓。北归后,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30多年农村教书先生的生活,阅览群书,收集民间传说。6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深切体会。76岁逝世。蒲松龄.02创作背景屡试不第,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端;长期乡居,了解黎民苦难;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噤若寒蝉。.《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12卷)。《作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