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网络诚信问题及对策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18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人们对失信的重视。诚信缺失加剧了社会道德风险,助长社会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在社会生活中不守诚信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负面诱导作用。当一种失信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获利时,就会起到负面的示范效应,将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的冲击,同时也会加剧社会分配不公,进而影响社会稳定。(2)诚信评价机制滞后,失信得到纵容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社会”之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网络世界,现实约束人们的个性,而网络则鼓励、放任人们的个性。不仅网民自身具有二重性,而且在社会的价值层面,也正在经历着价值体系的冲突和碰撞。一方面,现实中的人们要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另一方面,网络可使人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以某种面目来表现自己。新旧价值体系的冲突和碰撞,导致网络社会评价弱化。整个网络社会评价的弱化无疑也会影响到对诚信评价的效力。诚信评价结果的诚信信息原本具有扩散性、广播性、传递性,而社会评价系统对人们的守信和失信一旦不能做出及时判断并公开其信誉信息就会阻抑信用的恶誉和美誉的传播。如若诚信的评价机制有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地对社会成员的诚信状况作出及时的反映,无疑纵容了失信行为,这种情况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将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网民诚信意识的弱化人是伦理规范的主体,网络诚信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自身这一最高层次上来,第一,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自我控制与约束力不足。当前我国网民中,相当一部分是25岁以下的网民、未婚网民和高中(中专)以下的网民,这些社会成员在行为和处世方面依然存在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