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Р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Р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Р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Р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Р六、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Р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的;Р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Р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与的心灵过程;Р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Р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Р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Р第二节偏误分析Р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Р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Р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Р偏误分析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帮助。Р一、产生背景Р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恰当起点。Р传统的偏误分析的目标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因为缺乏严格的分析方法和解释错误的理论框架,所以并未有人认真考虑过“错误”的定义并用心理学概念来进行解释。Р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文。Р区别了“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Р指出偏误分析的三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