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而通过激活“潜在心理结构”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Р22.如何理解Selinker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Р答:“潜在心理结构”可以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Р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Р答:例如学习者中-ed表示所有英语动词过去时。Р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Р答:(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Р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Р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Р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Р (5)关于“僵化”产生的生理机制;Р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Р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Р 答:(1)研究对象扩大。Selinker(1972)的中介语假设是针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儿童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同样存在僵化现象。Р (2)关于中介语本质的讨论。早期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后期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系统是“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它“是学习者理解和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这种抽闲的语言规则系统构成了学习者的“心理语法”,而中介语指的就是这种“心理语法”。Р (3)关于中介语可变异性研究。这点Selinker1972年的假设中没有涉及。Р (4)关于僵化是否不可避免以及僵化的成因的讨论。Selinker认为僵化对大部分(95%)的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僵化是因为其激活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