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朱子《家礼》在祁门黄龙口的实践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解放后再去的时候就只去5个人,开销由生产队出。这时已经没有什么大姓小姓之分了,但出于礼仪,蒋姓人还会给予接待,黄龙口去的人也会给蒋家的小孩子包红包。Р 从汪润明和汪长生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前,黄龙口是存在严格的主仆关系的,人们在思想上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严重,行为上也是按照传统仪礼行事。但黄龙口的汪氏宗族与小姓的关系,一方面是要求仆人对主人绝对尽Р“忠”,不可肆意,同时主人也要努力地体恤仆人、关照仆人,这其中体现的是儒家伦理的“义”。其实主人对仆人要关爱、尽仁义的现象在徽州其他宗族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如徽州萧江氏的祠规谱训中就规定:“一御群下。祖宗所遗佃仆,服劳执役,须大家怜恤,毋恣凌虐。或有触犯,告之祠正副,论以名分所在,朴责示惩。所买奴婢及来投二役,亦宜爱惜。”Р 统仪礼的传承与实践是有一定时代性的。《家礼》中的“深衣制度”由于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消失,故今天无法传承。封建性很强的“主仆”关系也已不适合现代社会,但今天的“雇佣”关系与之类似,在雇佣相处问题上,受雇者对雇主要“忠”,同时雇主对佣者也要“义”,这对当今的职场伦理有一定借鉴意义。而祠堂是宗族用以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宗族管理和聚会的重要场所。人们进祠堂,在祠堂举办活动,是要人们时刻不忘祖先,务必尊祖敬宗,因此这是很好地彰显中国“孝道”精神的地方,是提高宗族凝聚力,强化宗族内部团结,健康族人思想意识的场所。同时,谱牒作为家族发展史的文献载体,记载了宗族的族规家训、血统渊源、迁徙情况、人丁繁衍等,它除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有利于人们进行研究外,历史上以及现实中还是能够起到收族、聚族、睦族的作用,既有益于宗族关系的维系,也有益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和规劝,促进族人和谐相处、积极向上。黄龙口人在朱子《家礼》“通礼”上的如是结合时代发展而有所改进的实践,既有传承传统的历史意义,也有彰显中国传统美德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服务的现实意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