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西北局,张国焘书记,任弼时副书记,委员有朱德、关向应、贺龙、徐向前、王震、陈昌浩。对张国焘分裂活动根本就不谈,你就是不同意,两支军队你也全部指挥不了。Р Р 到了此时,张国焘是哑巴吃黄连,不认账也得认账,而且还有他劫持的朱德在里边唱反调。更可气的是,任弼时现在的身份是西北局副书记,贺龙二方面军的事他不管了,他在以后的征途中一屁股就坐在了四方面军,统管对陕北的联系,调和一、四方面军的矛盾。甚至建议中央召开六中全会,三个方面军负责人都参加,共产国际代表也要参加监督,重新落实人事安排。这你张国焘还有什么说的,四方面军干部也是心服口服。任弼时的工作使张国焘对这支队伍的指挥已经开始不灵了,但任弼时也只能这样拖着张国焘向北走。Р Р 任弼时的出现是使张国焘回头北上服从陕北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得到毛泽东的器重,被列为延安时期的五大书记之一,直到建国后任弼时去世,两人的关系都非常密切。Р Р 第三个人物是陈昌浩,四方面军政委,张国焘的铁杆左右手。受到二方面军的影响,他开始对张国焘从崇拜转向怀疑。Р Р 二、四方面军兵出腊子口,走的是一方面军同一路线,9月16日在岷县召开西北局岷州会议,商量下一步部署。任弼时、朱德的观点是听从中央指挥,继续北上会师。张国焘死活是不想见毛泽东,他想从兰州南边横穿青海,兵出河西走廊,打通国际路线。意见不一致,张国焘要故伎重演,单独商量四方面军放单帮。此时,陈昌浩对张国焘一次次失败看得非常清楚,提出反对意见,开始同任弼时保持一致。在红军体制中,军事主官和党务主官意见不和,是带不动队伍的,这也是张国焘没有预料到的。事后张国焘伤感的说;:“这是我和陈昌浩共事以来第一次发生的一件冲突。”Р Р 任弼时是拖着张国焘北上,而陈昌浩的不同意见打破了张国焘一手遮天的现状。不如此,西征就不是在靖远出发,而可能会变成从岷县出发,也不可能有会宁的三大主力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