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参考资料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55KB

文档介绍
林的茂嘉十二弟,曲尽柔肠,惜别痛楚之情溢于言表;同调《甚矣吾衰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用唐太宗赞魏征典――不直接自诩,却胜过直接自诩,潇洒多情,不同流俗。同调《把酒长亭说》中:“铸就而今相思错,想当初,费尽人间铁”,用罗绍威典,后悔自己放走陈亮,造成如今相思不已,追悔莫及的错误,情真意切,读来感人肺腑。“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用谢安典,委婉道出自己不被理解反遭猜忌而又无处诉说的满腹辛酸,读来不由令人扼腕叹息。Р正是因为辛弃疾工于用典,精于用典,才使他的词谈气魄时更恢宏,抒愤懑时更强烈,寄衷情时更深沉,表心曲时更动情;所到之处,无不十倍百倍地增添了辛词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Р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Р辛词喜用典、善用典,通过用典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乃人之共识。Р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Р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