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减。若热郁于内,阳气不达四末,除有便血主证外,尚见手足微厥,头晕者,不可误认为是寒厥或阳脱证而投以益阳之剂,热微者,可投四逆散(《伤寒论》)宣肺清热;热深者,以大柴胡汤(《金匮要略》)主之。Р 3.5湿热蕴结: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地榆散(《活人书》)合槐花散(《普济本事方》)加减。大肠湿热之下血,治疗重在祛湿热,不可妄用固涩止血,以防留邪。否则,血不能止,反增湿热郁积,必加重下血之势,如有脓血便,经治疗后效不显著,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直肠癌。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但湿邪粘腻而滞,故不易速去,常经久不已,通常病史及病程均比较长。不易痊愈。Р 3.6脾气虚弱: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归脾汤(《济生方》)加减。一般便血呈缓渐发生者较多,发病前多有一个慢性疾病的过程,但由于因虚而致便血,失血则进一步加重正虚,恶性循环,反复发作,其病危矣。另一方面,若能得到准确及时系统的用药治疗,并能进一步得到护理指导,预后较好。Р 3.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益气止血。黄土汤(《金匮要略》)加减。下血日久,脾气下陷,面色苍黄,六脉细弱,可予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细者,可予断红丸温补脾肾,益气固涩(炒侧柏叶、续断、鹿茸、炮附子、黄芪、阿胶珠、当归、枯矾,为末醋煎,米糊为丸)。从脏腑整体观念分析,其病理演变也与其他脏腑相关,如脾病日久不愈,常影响其他脏腑,同样他脏之病,也常传及于脾,所以治脾能使其他脏腑疾病转归良好,治疗其他脏腑也有助于脾病的恢复,本身脾胃虚寒即为虚证,故应在护理、治疗过程中,强调以温补为主,若能得到恰当有效的治疗,预后尚可。Р 参考文献Р [1]崔宗汉.治便血验方[J].陕西中医,1982年06期. Р [2]欧阳晓明,吴志强,何永恒;清热凉血法治疗实证型内痔便血5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年06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