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报表出不来,到了时间不是估算,就是迟报漏报。临近报表上报日期,就得一个一个催报。一是通过打电话催报,一次不成多次催要,在催报的过程中,有好几种情况出现,一种情况是项目单位统计人员不在;其二是投资单位更换统计人员,交代不清;其三是由于经常要报表,项目单位统计人员对我们有厌烦情绪,一听是统计局来电话,就干脆不接;其四是有的统计人员干脆随口说个数,搞的数据前后矛盾,衔接性差。二是到单位要报表,不是统计人员不在,就是单位月底工作忙,随便填几个数据。每月催报率之高,要达到90%。从投资单位上报到州局规定的上报时间,留给县人员仅仅几天时间,既要催报报表,又要对报表进行处理审核,当然就更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到一线搞调研了。Р 4、投资指标太多,数据审核关系太细。一张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从头到尾涵盖了投资单位概况、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房屋建筑面积和项目个数,投资资金来源、新增生产能力、利用外资等多项指标,房地产开发统计基层表还包括销售情况,指标达到成百项,这无疑增加了投资对象的负担,降低了被调查者对统计工作的配合支持程度。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来源于设计预算、会计核算、业务技术核算等,需要投资者和建设者共同完成。但现有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齐全,难以实施规范化管理,搜集数字比较困难。有的单位只好按照工程概算和形象进度估计上报。统计数字准确性,无从保障。Р 5、配合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投资实行按项目进行统计的原则,一个项目自开工建设至竣工完成,就是它的上报周期。因而投资统计单位具有不稳定性。这就造成投资单位的临时性,基层单位人员不理解统计工作,配合程度低,视投资报表为额外负担,不能积极主动上报报表,一些单位就直接用自制台帐代替投资报表。甚至少数部门领导也认为报不报无所谓,不跟单位统计人员布置报表任务。Р 三、破解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六条建议Р 1、严格执行投资统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