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处。慈禧说:此案别人无可惜,惟景廉当差无误,然同罪异罚,亦甚不足示公。翁同和等将道光、咸丰两案奏明,并陈咸丰十年京察一等刑部堂官议处,虽经加恩,然奉朱笔改字,云以后有似此者,定行实降云云。慈禧乃决定,照吏部意见处理[4](第4册,p1755)。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革职、赔赃、徒三年;太常寺卿周瑞清革职、赔赃、流三千里;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等也革职、流放。王文韶、景廉等失察属员,列保受贿主事孙家穆为京察一等,员外郎福祉受赃等事均无察觉,亦难辞咎,王文韶、景廉、奎润、董恂均降二级调用;云贵总督刘长佑,云南巡抚杜瑞联均降三级调用。另有两名工部属员受贿,作为工部堂官的翁同和照例也罚俸九个月,但由于他并未受赃,且办案有功,准其抵销。景廉因无受贿实据,著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总理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1](p244)在云南报销案期间,御史曾弹劾军机大臣王文韶、景廉受贿巨万,王文韶因此离开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李鸿藻自己承认接受过变相的贿赂“炭敬”。惇亲王主张严查“炭敬”、“节敬”、“别敬”、“赠敬”之类的变相贿赂,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与工部尚书翁同和,户部尚书阎敬铭、刑部尚书麟书、张之万、刑部左侍郎薛允升等辩论多次,使晚清政局产生不小的震动。最后,慈禧太后还是采纳了翁同和等人的意见,“炭敬”之类的贿赂不予追究,因为这一类的贿赂由来已久,官场习以为常,清政府的腐败已经积重难返,牵涉的人太多,已经查不胜查了。参考文献:[1] 谢俊美.翁同和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2]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3]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4] 翁同和日记[Z].北京:中华书局,1992.[5]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Z].北京:中华书局,1987.[6] 马昌华主编,淮系人物列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