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现状与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60KB

文档介绍
”、“最后的祭司”、“最后的铜匠、银匠”、“最后的皮匠”、“最后的造纸者”、“最后的草医传人”等等。这并非危言耸听。据统计,云南无文字民族的优秀民间艺人现仅有500多人,再过10余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将过世,如果不抓紧时间组织人力物力把这些无文字民族的口碑文化记录抢救下来,云南的一笔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将永远离我们而去。Р2.建议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专项保护基金Р虽然早在2000年,云南省就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但实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各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大多无法保证,经费不足无法展开紧急抢救。一些依靠传承人口述和行为口传心授传承的工艺、技艺等民间文化遗产正不断流失;一些地方有特色的民居、村寨仍然遭到破坏。依法保护、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专项基金是当务之急。Р3.建议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权益的保护Р我们要防止在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中,有的人借保护之名,将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据为己有,造成民族文化遗产新的流失。这样,既损害了民间文化拥有者应有的权益,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Р2003年,著名作家冯骥才针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流失的现状,曾痛心疾首地说道:“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而在此前的2002年,以季羡林、于光远、冯骥才为首的85位著名专家、学者联名签署《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他们大声疾呼:“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如果说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是与时间赛跑,是从行将消亡的民间文化中拾起记忆的“碎片”。那么,从传承人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灵魂的角度来说,我们抢承救了传人就意味着留住了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