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美学基础课程教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课程名称美学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126 |  大小:549KB

文档介绍
,这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审美救世主义,一种政治改良主义。事实上美学真能救世么?显然不能,更何况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Р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修己”、“治人”之道,并由此突出“诗教”、“礼教”和“乐教”的地位,也早已被大家所熟知。《论语•泰伯》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是通过诗歌来使人的情感兴发感动。在孔子看来,《诗》的“兴”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激发规范人的情感,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要学诗,正所谓“小子不学诗,无以言”;“立于礼”的“礼”,指人的道德规范、典章制度。“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所以礼包含道德。典章制度则指祭祀制度、教育制度等,通过一定的典章制度,可以把社会人群分成各个等级并形成一个网络,这都是礼。人们要用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礼”;“成于乐”,乐教能使一个人长成。孔子认为,乐能改变人们的性情、感发人们的心灵,使人自觉地接受和实行仁道——君子“爱人”(行仁道),小人“易使”。按孔子讲,诗教和乐教都有助于人格建构,这和席勒所说的审美教育能完善人性在思想上不乏相通之处。Р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认为,人的精神有三种能力:智识、意志和情感。“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如:人在未开化时,不知道生自何来?死将何往?创造之者何人?管理之者何术?于是有宗教家勉强解答之。基督教推本于上帝,印度旧教则归之梵天,我国神话则归之盘古。其他各种现象,也归结到神。这是知识作用附丽于宗教。又如:人生来有欲望、有利己之心。其初以为非损人不能利己,故恃强凌弱巧取豪夺。其后,经验稍多,人们才明白利人也不可少,于是有宗教家提倡利他主义。这是意志作用附丽于宗教。再如:人生而有爱美之心,唱歌、跳舞,虽野蛮人亦乐此不疲。宗教家又以此为诱人信仰之法,于是未开化人之美术,无一不与宗教相关联。这又是情感作用附丽于宗教。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