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误读者,笔者以为依据《指南》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做到“两不”、“三要”。Р1.不根据《指南》健康领域指标对幼儿进行专门或专项训练。《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有不少数量化的指标,如“能双手抓杠悬吊起10秒左右”、“能快跑15米”……,家长或教师很容易根据这些数量化的发展指标进行专门训练,我们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多样的生活化的活动或项目来让幼儿实现动作发展的目标而不能走进“专门训练”的误区。Р2.不将健康领城发展指标作为检测幼儿发展的工具。在当前对《指南》的解读中,一些教师和家长侧重于文本的了解,没能理解文本内容背后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李季湄教授关于“指南”与“标准”的解释告诉我们,“指南”强调“指引”与“导向”意义,不是要求都达到,而是希望孩子的发展朝着这个方向,因此,那些强调是否达到标准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我们要理解这一理念并将之传达给家长,避免因误读而伤害到我们的孩子。Р3.要照顾个体差异,实施弹性原则。开展健康活动不可刻板,要因地、因园、因人而异,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教育评价时也要有弹性,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身上,即使同一个年龄段也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评价的指标应当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的。Р4.要激发幼儿主动参与锻炼活动的兴趣。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参与健康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具备健康意识,因此,体育既要“贴地而行”达到健康指标,又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开展“快乐体育”活动,让儿童在快乐中得到锻炼,锻炼中体验到快乐。Р5.要尽早开始、常抓不懈。Р学前期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可日常健康行为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反复进行,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的效果才能真正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