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创新、谦虚谨慎的态度,具有不倦的好学进取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好学博识。《礼记·学记》中指出“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作为人师必须广泛地通晓知识。孔子认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Р即教师要成为仁爱的人,必须广博地学习而且持之以恒,学习经常问计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而且经常思考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王充也有同样的看法,“古今不知,称师如何!”传统师德从教师的特殊地位出发,在强调博喻的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学而知不足”,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蕴涵的思想一方面包括学是为了思,为了增强人类认识的力量,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水平;一方面表明学是为了创造,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学习。自西汉起,“温故知新”就成为官方选拔聘任教师所遵循的主要思想原则。(2)疑旧知新。尽管“中土之学,必求古训”,将尊师重道、守护师说视为学生的责任、为师的必备条件。但与尊古同时并存的还有疑古。孔子提倡质疑、欢迎学生诘问,“吾与回言终日,不唯,如愚”,认为读书不思考受欺骗,不提出相反观点是愚蠢。孟子早也训示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博学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思结合,创造性地发现新的知识,以此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不仅要“博学之”,更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3)知行并重。在中国古代教师道德思想中,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其实质是研究“致知”和“力行”的关系,强调知行的统一,尤其是老师需言行一致。荀况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至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墨子认为,教师的好声誉,绝不能从取巧中得到,只有“以身戴行”,“得一善言,附于其身”随时随地见诸实行,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意思是说,教师讲话要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行为一定要符合教师的许诺,这样才能使言行符合。(符节是古代朝廷用作赁证的信物)。朱熹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