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35KB

文档介绍
、中风半身不遂之根本在于元气亏损,代表方:补阳还五汤。Р十六、吴师机(善用吴大膏药)Р1、外治法的理论根本“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Р2、上焦之病,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敷脐为第一捷法;下焦之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Р3、三大膏:清阳膏,治上焦;散阴膏,治下焦;金仙膏,治中焦。Р4、膏药特点:a 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总要假猛药、生药、香药。b 膏药的功用“一是拔,一是截”c 膏药的贴法【填空】: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Р【大题】Р阐述刘完素“开发郁结”Р开发郁结是刘完素治疗火热表证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他认为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热气怫郁。Р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阐发中认为,风寒暑湿燥火皆可致病,即“六气皆可化火”,导致玄府闭塞。Р在治疗上他擅长用辛味药物或辛凉药物开发郁结,宣通玄府气液,祛除邪气使病证痊愈。Р二、叶天士对久病入络学说的论证Р1叶天士受《难经》和《金贵要略》的启发,提出“初为气结在经”和‘久则血伤入络’的观点。Р2他认为络病有形,形坚似梗,疼痛且痛有定处。这是络病的病理性质。Р3他将络病分虚实,他认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当以通补入络,治疗应根据“络以辛为泄”的原则,用辛味药物,提出了通络大法,具体包括:辛润通络法、辛温辛香通络法和虫蚁通络法。Р4他认为络病根深蒂固,应宿疾缓攻,故以丸剂以缓图之。Р三、朱震亨和张介宾的比较Р张介宾“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和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二者的相同点是:都论述阴对人体的重要性及阴不足对人体的危害和产生的临床表现。不同的是朱震亨的阳常有余主要是阴阳相对关系上即从病理方面论述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张介宾的阳常不足则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即从生理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关系Р。二家之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张氏只说补充了丹溪之说,完善了阴阳理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