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析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42KB

文档介绍
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由于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Р3.3.3霜露的形成Р“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中,月落以地球为参照物。乌啼是乌鸦利用气流通过声带发出的响声在空气中传播,霜满天是由于江边湿度较大,长江宽广造成了目及之处“霜满天”的景象。Р那么霜是怎样形成的呢?日落西山以后,地表因逆辐射冷却,温度不断下降,靠近地表的空气温度也随之下降,当气温冷却到露点以下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在地面或贴近地面的一切物体上。这时,如果温度在0Р℃以上,水汽凝结就成为露;如果温度0℃以下,水汽就直接凝华成为冰晶,形成的就是霜了。在严冬,室里的水汽凝附在冰冷的玻璃窗上,就凝华成为美丽的窗花。Р晴朗无风的夜晚尤其可能出现霜。如果没有云层覆盖在大气表面,热量就会很快辐射回大气之中,使气温迅速下降。由于冷空气趋于下沉,因此霜可能在低洼地和山谷底部,而不会出现在高处的山坡上。有霜时往往拌有霜冻。Р露的形成与霜相似,关键在于露形成的温度高于零度,而霜只有在物体表面温度低于零度时才会形成。杜甫在《暮江吟》中写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体(液体表面的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且晶莹透亮(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Р 探讨了这么多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我们也必需承认,诗句中更多的是对物理、地理、生物等方面知识的描述,而没有解答,但是通过这些古诗词却是可以增强我们科学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对于其中的地理风貌的描写,有时甚至可以作为参考资料来印证历史。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