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春雨则是实写,文中说,这年春天,天雨麦于岐山的南面。这种异兆,预示着本年是一个丰年,一扬;但是接着整整一个多月都不下雨,老百姓都开始忧虑起来,一跌;过了三个月乙卯这天才下雨,甲子这天又下雨,又一扬;然而“民以为未足”,又一跌;丁卯又降大雨,一连下了三天,又一扬:单写下雨,竟有这样多的曲折!而且,乙卯、甲子之雨不合写而特地分写:始则“乃雨”,继而“又雨”,而且是在“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之后,百姓自当欢欣无限;但忽然紧接“民以为未足”,更是扬中有抑,抑在扬中,文章之妙,无以复加。“丁卯大雨”之后复加一句,特别点明“三日乃止”,极写雨量之充分,炼句达意,也极精切。Р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现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用,“喜”、“乐”共出现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Р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始,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篇文章则表现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Р2.想象丰富。Р①文中从古人说到今人,从人间说到天上,从农夫说到官吏、商贾、忧者、病者以至太守、天子、造物、太空,从衣食问题说到狱讼繁兴、盗贼滋盛,思想何等开阔,联想何等丰富!Р②写喜雨之情:第一段是以古人之喜衬今天之喜。第二段是明写。第三段五日、十日不雨四句相同;奇妙的是这里的假设(“雨珠”“雨玉”)虽然绝对不能成立,而所讲的道理却千真万确,充满辩证法,所以金圣叹称其为“口头常语,天外奇文”。“一雨三日”以下几句从自然哲理的角度写,奇思妙想,文情才情,如有天助。Р3.诗化语言。Р不仅末段的歌本就是诗,其他各段的语言,也都像诗一样精炼、优美、生动。特别是排句的大量运用更使作品语言诗化。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把此文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提,说它“笔力有千钧重”,足见对它的赞赏。